詳解
1解答 D解析 (A)ㄓˋㄠ/ㄔㄨˋㄛ/ㄓㄨˊㄛ (B)ㄑㄧˇㄠ/ㄉˊㄧ/ㄑㄧㄡ (C)ㄓˊㄜ/ㄐㄧˊㄝ/ㄐㄧˊㄝ (D)ㄆㄧㄢ
2解答 B解析 (A)幾乎/大概 (B)依照、按照 (C)假借/坐臥其上 (D)類/注酒勸飲
3解答 B解析 (A)引申為時間消逝得很快 (B)任船隻隨水流四處飄盪 (C)就算是夜裡的風把船吹走了,最多也只能把船吹到長滿蘆花的淺水邊上 (D)學習就像逆著水流行船,沒有向前進,就是退步
4解答 B解析 (A)指珍惜生命 (B)肉體雖毀壞,但精神不變。達觀處世、順情適物 (C)強調作事的恆心與耐力 (D)詩旨在於希望人要珍惜年少
5解答 B解析 「美人」亦有暗指國君或賢人之意
6解答 B解析 語譯:我曾經寄住在惠州的嘉祐寺,有一天,在松風亭附近散步閒逛,走到感到腳力疲乏,想到林間休息。抬頭望見亭子還在森林的盡頭,心想怎樣才能走得到?想了一會兒,突然有了體會:「這裡為什麼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有了頓悟,就好比上鉤的魚兒,忽然得到解脫。如果人們能明白這一點,就算在兩軍交戰的時候,戰鼓隆隆,吶喊震天,向前衝就死在敵人手裡,臨陣退卻,則死在軍法之下,怎麼辦呢?沒法子的時候,不妨好好的歇一歇
7解答 B解析 (A)旨言教育需因材施教,並無物我對照。論語雍也。語譯:資質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告訴他較高深的道理;資質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訴他較高深的道理 (B)闡明世間的概念都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莊子德充符。語譯:宇宙萬物,若從它們相異的方面看,本在一身的肝和膽,也像楚國和越國相距那麼遙遠;從它們相同的方面去看,萬物都是一體的 (C)孔子教人言談應對,避免失人與失言。論語衛靈公。語譯:可以和他談論,卻不和他談論,便是錯過了值得交談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卻和他談論,便是說錯了話 (D)孟子言取捨之道。孟子告子上。語譯:魚,是我愛吃的,熊掌,也是我愛吃的;如果兩樣不能同時得到,那只有捨棄魚而取熊掌了
8解答 C解析 (甲)由「史學巨擘」可推知為歐陽脩 (乙)由文風「汪洋宏肆,詞理精確」可推知為蘇軾 (丙)由文風「古勁簡直,有先秦之風」可推知為蘇洵 (丁)被稱「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者為韓愈 (戊)古人中購置義田,經營成效最著者為范仲淹
9解答 C解析 (甲)東晉陶淵明 (乙)戰國屈原 (丙)中唐白居易 (丁)北宋蘇軾 (戊)明劉基
10解答 A解析 (A)賦須押韻,屬韻文
11解答 C解析 (C)以地支計時
12解答 C解析 (A)詩人藉上元佳節的熱鬧景象,撫今憶昔,表達了沉痛的愛國情思。出自南宋趙鼎鷓鴣天建康上元作 (B)藉思婦睡夢中夢到遠赴邊關去尋找所思念的人的思遠之情,透露了自己不堪遲暮的感傷心情;而詞句意境的眾芳蕪穢、美人遲暮,又象徵著南唐的沒落,寄託了作者的家國之痛。出自李璟山花子 (D)闌珊的春意、羅衾也抵不住的寒涼,透露出家國已亡、自己淪為囚虜的家國之痛。出自李後主浪淘沙
13解答 D解析 (A)(B)(C)均有飲酒作樂之情 (D)是藉酒消愁的感嘆之意
14解答 D解析 (甲)元豐七年(1084年)五月,蘇軾由黃州改遷汝州團練副使,特地取道遊廬山時所作 (乙)蘇東坡於宋哲宗紹聖元年被人告以「譏斥先朝」(即對先皇作諷刺,大有不敬)的罪名被貶嶺南後所作 (丙)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蘇軾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之後,於元豐五年作 (丁)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冬,蘇軾途經澠池出任鳳翔府簽判,得到蘇轍的寄詩——懷澠池寄子瞻詩,因而和韻,在選項中是他人生中較早期的作品,應列在第一首 (戊)這首七言絕句是東坡從儋耳渡海回到合浦(廣東合浦縣),路經澄邁驛時作的,所以在選項中是他人生中晚期的作品,應列在最後一首
15解答 A
16解答 B解析 (甲)傑出人物的流風餘韻 (乙)注重外在儀表、態度;喜歡打扮,花俏新潮 (丙)風化流行 (丁)傑出人物之流風餘韻 (戊)韻味
17解答 C解析 (C)為錯綜及轉品修辭,直敘恬淡的隱居生活,非隱喻
二、多選題:
18解答 ADE解析 (B)舷à音ㄒㄧˊㄢ,船邊 (C)屬,音ㄓˇㄨ,注酒勸飲
19解答 ABC解析 (A)以鳥與人的狀態寫「變」,以山與水的場景寫「不變」。語譯:飛鳥來來去去出沒在山色中,人們臨河夾居,或是歌唱,或是哭泣,掺合著水聲,随著歲月一起流逝 (B)以今人、古人寫「變」,以月寫「不變」。語譯:現代的人有誰見過古代的月?但是今天的月亮卻曾照耀過古人 (C)前句寫代代不斷地變化,後句則是年年不變的江月。語譯:人生一代代無窮無盡地傳承,只有江上的月亮年年總是這般相像 (D)只提及變的特質。語譯:時光就像鳥兒輕盈地飛過,世事則像棋局般都是新局 (E)只提及不變的特質。語譯:千萬種的悲喜都像一場幻夢,古今世事也如一場荒唐的夢境
20解答 全解析 (A)本段引文重點在於內心的安適,便可以達到無論身處在什麼境地,都能隨遇而安的平靜。出自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B)前兩句出自老子第二十三章。語譯:暴風不會整個早晨吹不停,驟雨也不會整天下不停。後兩句出自第五十八章。語譯:幸福就倚傍在災禍的旁邊,災禍也潜伏在幸福當中 (C)語譯:暴風狂吹著而山嶽依舊寧靜,江河滾滾但河流並不在奔流,飄盪著的微塵其實並不曾游動,日月不斷運轉但天卻不曾巡迴。出自僧肇物不遷論 (D)語譯:從事物的不同角度去看,鄰近的肝膽雖同處一體也像是楚國和越國那樣的遙遠;從事物相同的角度去看,萬事萬物都是相同的。出自莊子德充符 (E)語譯:天下没有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最小的;世上没有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長壽,而傳說中壽命最長的彭祖卻是短命的。出自莊子齊物論
21解答 ACD解析 (B)寫琵琶絃音之婉轉流暢 (E)形容人的歌聲輕快宛轉,清新嬌嫩
22解答 ACD解析 (B)此詩句乃是描繪泰山的壯麗。語譯:五岳之首的泰山是如何的峻偉?那一脈蒼莽的青色橫亙在齊魯而無窮無盡。天地間的神奇峻秀,都在這一山脈凝結聚繞,那山北山南一邊暗一邊明,彷彿黄昏和清晨。出自杜甫望嶽 (C)語譯:浩瀚的長江不斷向東滾滾流去,不知沖盡多少英雄豪傑。在舊營的西邊,聽說是三國時代周瑜打敗曹操的赤壁。出自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D)語譯: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鳥來這裡遊憩,如今鳳凰鳥已經飛走了,只留下這座鳳凰臺,而江水依舊不斷流逝。當年華美的吳王宫殿如今已埋沒在荒涼幽僻的小徑中,晉代的達官顯貴們如今也長眠在古墳墓化為黄土。出自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E)此四句乃是悲嘆人生苦短。語譯:人生短暫,好比清晨蒸乾的露水。自我審思明白自身並非金石般堅硬的身體,頓挫嗟嘆中令我滿心憂悲。出自曹植赠白馬王彪其五
23解答 ACD解析 (B)重視學歷的觀點「不變」 (E)明月、旅客皆呈現「不變」的場景
24解答 ABE解析 (C)此語為曹操所說,非辛棄疾自己的期許 (D)諸葛亮於第一次北伐曹魏前,寫下出師表,後人謂:「讀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此乃指前出師表
25解答 ADE解析 (A)語譯:今夜我們仰望月亮,想必都流下悲傷的淚水,因為我們思念家鄉的心情,在五處地方都是相同的。出自白居易望月有感 (B)本詩由地、景、事物,寫出亡國者不知反省的感慨。語譯:煙霧與月色籠罩著寒冷的水面與沙洲,今晚我的船停靠在秦淮河岸,靠近酒家的地方。出自杜牧泊秦淮 (C)此作表達作者被貶謫後,旅居在外,思念故鄉之情。語譯:煙霧瀰漫遮没了樓台,暗淡的月色使津渡迷濛,桃源般的美境任你如何盼望都無法尋覓得到。出自秦觀踏莎行 (D)語譯:我獨自坐在幽靜的竹林裡,一邊彈琴,一邊長嘯高歌。沒有人知道我在這片竹林深處,只有皎潔的月光照亮在我身上。出自王維竹里館 (E)語譯:現在的人有誰見過古時候的明月?而今天的月亮卻曾經照耀過古人。出自李白把酒問月
26解答 BDE解析 (A)(甲)應填入詩與文 (C)(丙)三都賦非漢代之賦
27解答 BC解析 (A)賦為韻文之一種,且篇幅有長有短 (D)陸機為西晉人,且其所作文賦為魏晉時代的俳賦 (E)非蘇軾所獨倡。問答成文為賦之通體
28解答 BCE解析 語譯:斗轉星移,時間流逝,眼看天色就要到三更,風停了,雨住了,天也終於放晴了。雲散去後,那朗朗的明月又有誰來點綴呢?藍天和大海本是一派澄澈透明、清白純潔,無需點綴。我身在海外,空有一腔學孔子乘桴浮海以行道的念頭,卻至今一事無成。然而我歷經磨難之後,對黃帝論樂的道理,已粗有認識。雖然我在南方的蠻荒之地多次瀕臨死亡,但並沒有絲毫怨恨,這一生能夠飽覽天下奇觀美景,我也就無怨無悔了。(A)「參橫斗轉」應大約在三更時分 (D)應為貶至海南儋州,元符三年(一一○○)遇赦召還時所作
29解答 BCE解析 (A)只表現出樂於遊山玩水的心境,並沒有「超然物外」的道家看法 (B)語譯:人活在世上,假如他心中不痛快,那麼到哪不會感到憂愁?假如他心中坦然,不因外在事物而影響他的本性,那麼到哪不會感到快意呢 (D)此為隱士桀溺對子路表述在亂世下應隱居的想法。語譯:時局動亂不安,天下到處都一樣,那麼和誰來改變這局勢呢?況且你與其追隨孔丘那種避人的人士,倒不如跟從像我這種避世的隱士還好呢
30解答 BCE解析 (A)客為人生短促渺小而悲,蘇子則以水、月之變動不居,從不同的角度去論述加以勸慰 (D)前者有亂世群雄並起,不知何所歸依之意;後者則是堅持原則、理想,不肯屈服於現實,亦不願苟合世俗,結果歷盡世俗的寂涼淒苦的心境
31解答 CE解析 (A)秋聲賦為歐陽脩所作 (B)物是人非à人生短暫渺小。及時行樂à用逝者如斯、盈虛者如彼的水與月,說明物我水月,皆無窮盡,且吾人可以共享山風明月的樂趣及瀟灑超脫 (D)篇中未興發身世與家國之悲,而是對人生苦短展現其樂觀灑脫
32解答 CDE
33解答 BCD解析 (A)「躡」為動詞,穿。出自司馬光訓儉示康 (B)「衣」本為名詞,在此解為穿上衣服,作動詞。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C)「雪」本為名詞,在此解為下雪,作動詞。出自白居易問劉十九 (D)「糞土」本為名詞,在此解為視如糞土,作動詞 (E)「老」本為形容詞,在此解為尊敬,作動詞。出自孟子梁惠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