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1L1師說 課文複習講義

一【學必有師】回答好奇學子所有問題的人稱為老師

 

課文

解讀

主旨

古之學者必有師。

強調老師重要性,必字論說氣盛

功用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講授儒家的道理及書籍知識

解答講述道理、書本產生的疑惑

解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人生來有惑需求知

求知需要老師

 

二【擇師原則】選擇老師,不需考慮他的身分、地位

 

課文

解讀

說理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先從眾人認可的部分說起

向有知識的長者請教

推理

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推述到眾人不做的部分

年輕的學者亦有知識

提問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年紀不是求師的必要條件

結論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除了年紀,加上身分地位

正論作結,只看學問

 

三【古今縱比】古聖今愚的原因在於學習風氣

 

課文

解讀

感嘆

嗟乎,

師道之不存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以情緒用字起筆

世風日下,唐代學子不尊師重道

正例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

猶且從師而問焉。

崇尚古人

願意從師問學

反例

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

而恥學於師。

貶抑今人

點出不願從師問學

結果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兩者漸行漸遠,差異加大

推測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

其皆出於此乎?

聰明或愚笨

關鍵在是否從師問學

 

四【自身對比】學小放大,不明智

 

課文

解讀

觀察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於其身則恥師焉,惑矣!

為小孩選擇老師

自己卻不向老師學習

問題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

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童子學習基本簡單的問題

區分和大人之學不一樣

矛盾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然後簡單會問,難的反而不問

批判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矛盾作法,不明智

 

五【當代橫比】士人不願從師問學才可笑

 

課文

解讀

正例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古人社會階層低的職業

反例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反觀讀書人從師學習態度涼薄

恥笑,價值觀的出錯

舉例

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原因荒謬,同齡者不相學

不尊重學問的純粹

原因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嗚乎!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讀書過於在意名聲地位

難恢復從師問學風氣

結論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讀書人瞧不起的技藝階層

反得真正的學習精神

 

六【聖無常師】知識即正義的呼籲

 

課文

解讀

古例

聖人無常師: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求師不看人,而看學問

以至聖先師孔子為例

說明

郯子之徒,其賢不如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

此句用儒家觀點

補充孔子話語

得證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跨時代見解

結論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學習應以智識為唯一考量

 

七【贈送李蟠】別有用意,期待從師問學風氣

 

課文

解讀

特例

李氏子蟠,年十七,

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年輕的希望

經典古文的熟習,具豐富知識

期許

不拘於時,請學於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勇敢好學,不被他人視野侷限

作者深意,鼓舞個人期待眾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rryw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