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4 年學測    第貳部分:非選擇題(共三大題,占 54 分)

一、 看圖寫作(占 9 分)

如果下圖中的人物穿越時空來到現代,你認為他正「低頭」做什麼?請從他的行為設想一個情境,並提出你的感受或看法。文長約 100-150 字(約 5-7 行)。

二、文章分析 18

閱讀框線內文章後,回答問題。答案請標明(一)、(二)書寫,(一)、(二)合計文長約 250-300 字(約 12-14 行)。

(一) 為何人可以透過書寫而不朽 ?請依據甲段文字,闡釋曹丕的看法。

(二) 就「書寫對寫作者個人的價值和意義」這個議題,你認為曹丕、高行健的觀點是否相同?請 依據甲、乙二段文字, 說明你的看法。

甲、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曹丕〈典論論文〉)

乙、回顧我的寫作經歷,可以說,文學就其根本乃是人對自身價值的確認,書寫其時便已得到肯定。文學首先誕生於作者自我滿足的需要,有無社會效應則是作品完成之後的事,再說,這效應如何也不取決於作者的意願。(高行健〈文學的理由〉)

三、引導寫作(占 27 分)

在傳統價值中,總是鼓勵人們貢獻所能,分享所有。但兩人間的愛情承諾不容第三者分享,一向符合世道輿情;有些商家只讓會員獨享優惠,也有合理目的。此外,有些生活中的趣味本來就不需要、甚至無法與別人分享,例如:一杯啜飲咖啡的時光、一竿臨溪垂釣的等待、一路揮汗慢跑的苦練……,都可能如王維所說:「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請以「獨享」為題 ,寫一篇文章,談論關於「獨享」的經驗、體會或反思,論說、記敘、抒情皆可,文長不限。

 

 

 

 

103 年學測 第貳部分:非選擇題(共三大題,占 54 分)

一、 文章解讀(占 9 分: 第(一)題 6 分,第(二)題 3

閱讀框線內文章,回答:(一)古人的「清賞」和今人的「觀光」有何不同?(二)文中「人品亦化成商品」的意思為何?

請將答案標明(一)(二)書寫,(一)(二)合計 文長約 100-150 字(約 5-7 行)。

近代之觀光遊覽必廣攬遊眾,乃可贏利。故凡屬勝境,惟求通俗化,遂使群客奔波盡興,實則人看人。儻兼以歌唱舞蹈,愈撩亂,則愈活躍,心神無片刻安頓處,斯為觀光之成功。凡屬觀光,乃求動,不求靜。乃求熱鬧,不求清淨。此乃近代人心一大趨向。中國風景皆求清賞,「鳥鳴山更幽」,始覺此山中之深趣。「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儻亦男女雜沓,喧嘩擁擠,轉眼即過,則七日亦在一瞬間。此始是近代觀光客遊覽客所要求,如此才感快意。古人詩「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今人則必在萬目睽睽下振衣,一振衣而下座,掌聲雷動,乃始快意。千仞岡上,何人得見!海水浴場,亦必人群俱集,乃始成一場面。一人濯足,則何情味可言!故千仞之岡,則必組旅行隊。萬里之流,則必組游泳團。一人閒居,必感無聊。古以窈窕乃成淑女,今則儘時髦,儘摩登,投入人群中活躍,以供人玩賞為己樂,人品亦化成商品,良可嗟矣。(錢穆〈品與味〉)

二、文章分析 18 第(一)題 9 分,第(二)題 9

言語交際過程中,常見運用「謙遜原則」儘量降低姿態,不彰顯自己,例如:「小弟不才,能力有限,請多包涵」。但基於某些目的,也可能刻意不採取這項原則。請就下引諸葛亮〈出師表〉的文字分析:(一)列出並簡要說明文中何處運用「謙遜原則」?何處刻意彰顯自己,不採取「謙遜原則」?(二)文中運用「謙遜原則」的同時,又刻意不採取「謙遜原則」,目的為何?

請將答案標明(一)(二)書寫,(一)(二)合計文長約 250-300 字(約 12-14 行)。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勤,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三、引導寫作(占 27 分)

阿里巴巴能打開石門,是因為他知道「芝麻開門」的密語;烹飪高手能征服大家的味蕾,是因為他練就一身功夫,抓到美味的訣竅;演員能成功詮釋某個角色,必然是因為他對人生的悲歡離合有深刻的領會。對於人生的考驗,你是否也有自己的「通關密語」?請以「 通關密語 」為題 ,寫下你找出「密語」而得以「通關」的過程,以及其中的體會。文長不限。

 

 

 

102 年學測 第貳部分:非選擇題(共三大題,占 54 分)

一、 文章評論(占 9 分)

閱讀框線內文章之後,請以個人想法,評論作者的觀點 。文長約 100-150 字(約 5-7 行)。

世間沒有甚麼一個人必讀之書。因為我們智能上的趣味像一棵樹那樣地生長著,或像河水那樣地流著。只要有適當的樹液,樹便會生長起來,只要泉中有新鮮的泉水湧出來,水便會流著。當水流碰到一個花崗石巖時,它便由巖石的旁邊繞過去;當水流湧到一片低窪的溪谷時,它便在那邊曲曲折折地流著一會兒;當水流湧到一個深山的池塘時,它便恬然停駐在那邊;當水流沖下急流時,它便趕快向前湧去。這麼一來,雖則它沒費甚麼氣力,也沒有一定目標,可是它終究有一天會到達大海。(節錄自林語堂〈讀書的藝術〉)

二、文章分析 18

閱讀框線內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幾段文字後,回答問題:

(一)綜合材料(甲)與材料(乙),說明蘇轍提及的「養氣方法」有哪些?

(二)就材料(乙)蘇轍的自述,說明材料(甲)與〈上樞密韓太尉書〉的寫作目的有何關聯?

答案必須標明(一)(二)分列書寫。(一)(二)合計文長限 200-250 9 -12

材料(甲):

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此二子者,豈嘗執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材料(乙):

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轍之來也,於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故願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轍年少,未能通習吏事。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然幸得賜歸待選,使得優游數年之間,將歸益治其文,且學為政。太尉苟以為可敎而辱敎之,又幸矣。

三、引導寫作(占 27 分)

曾永義《愉快人間》說:「為了『人間愉快』,就要『人間處處開心眼』,就要具備擔荷、化解、包容、觀賞等四種能力,達成『蓮花步步生』的境界。」這是一段充滿生命智慧的哲思。「人間愉快」,可以是敞開心胸、放寬眼界的自得;可以是承擔責任、化解問題的喜悅;可以是對周遭事物的諒解和包容;可以是觀照生活情趣的藝術;也可以是……。請根據親身感受或所見所聞,以「 人間愉快 」為題 ,寫一篇完整的文章,記敘、抒情、議論皆可,文長不限。

 

101 年學測 第貳部分:非選擇題(共三大題,占 54 分)

一、文章解讀(占 9 分)

閱讀框內文章之後,請解讀:為什麼作者認為「心教」才是劍橋教育真正的精華?並加以評論。文長約 150 200 字(約 7 9 行)。

劍橋的教育,最有作用的恐怕不在「言教」。其導修制,是在「言教」之外,還有「身教」,這一向被視為劍橋的特色。這點是真,但也不可太過誇張,依我想,劍橋的「心教」也許才是真正的精華。「心教」是每個人對景物的孤寂中的晤對,是每個人對永恆的剎那間的捕捉。劍橋的偉大之子,不論是大詩人或大科學家,對宇宙人生都有那種晤對與捕捉。劍橋的教育似乎特別重視一景一物的營造,在他們看來,教室、實驗室固然是教育的場所,但一石之擺置、一花之鋪展,也都與「悟道」有關。在根本上,劍橋人相信人的真正成長必須來自自我的心靈的躍越。劍橋的教育,不像西洋油畫,畫得滿滿的;反倒像中國的文人畫:有有筆之筆,有無筆之筆。真正的趣致,還在那片空白。空白可以詠詩,可以飛墨,可以任想像馳遊,當然也可以是一片無意義的白。劍橋不把三年的課程填得滿滿的,一年三學期,每學期只有九個星期,它是要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想,去涵泳,去自我尋覓。(改寫自金耀基《劍橋語絲》)

 

二、文章分析(占 18 分)

閱讀框內文章之後,請分析:(一)「漁人甚異之」的「異」和漁人發現桃花源有何關聯?(二)陶潛從哪些方面來描寫桃花源?(三)從中可看出陶潛嚮往什麼樣的理想世界?答案必須標明(一)(二)(三),分列書寫。(一)(二)(三)合計文長約 250 300 字(約 11 14 行)。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陶潛〈桃花源記〉)

 

三、引導寫作(占 27 分)

老子說:「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所謂「自勝者強」,是指真正的強者,不在於贏過別人;而在於戰勝自己。現代社會中,許多人喜歡跟別人競爭,卻不願好好面對自己,克服自己的弱點。其實,只有改進自我,才能強化自我、成就自我。請根據親身感受或所見所聞,以 「自勝者強」 為題 ,寫一篇文章。論說、記敘、抒情皆可,文長不限。

 

100 年學測   第貳部分 : 非選擇題(共三大題,占 54 分)

一、文章解讀(占 9 分)

閱讀框線內朱光潛〈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中的一段文字後,回答問題: ( ) 作者指出木商、植物學家和畫家「知覺」同一棵古松有三種不同的反應態度,這三種態度各有優劣嗎?以你對本段引文的理解,請加以闡述說明。 ( )    閱讀了作者這一段文字後,依據它的意旨,請你重新給它訂個題目,並簡要說明你的理由。

答案必須標明 ( )( ) 分列書寫。 ( ) ( ) 合計文長限 150 字— 200 字(約 7 行— 9 行)。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學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畫家,三人同時來看這棵古松。我們三人可以說同時都「知覺」到這一棵樹,可是三人所「知覺」到的卻是三種不同的東西。你脫離不了你木商的心習,於是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幾多錢的木料。我也脫離不了我植物學家的心習,於是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葉為針狀、果為球狀、四季常青的顯花植物。我們的朋友——畫家——什麼事都不管,只管審美,他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蒼翠、勁拔的古樹。我們三人的反應態度也不一致。你心裡盤算它是宜於架屋或是製器,思量怎樣去買它,砍它,運它。我把它歸到某類某科裡去,注意它和其它松樹的異點,思量它何以活得這樣老。我們的朋友卻不這樣東想西想,只在聚精會神地觀賞它的蒼翠的顏色,它的盤屈如龍蛇的線紋以及那一股昂然高舉、不受屈撓的氣概。

由此可知這棵古松並不是一件固定的東西,它的形象隨觀者的性格和情趣而變化。各人所見到的古松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為的。極平常的知覺都帶有幾分創造性;極客觀的東西之中都有幾分主觀的成分。

二、文章分析(占 18 分)

閱讀框線內文章後,回答問題:

( ) 客所以有「而今安在哉」的感歎,是因何而起?

( )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所提示的人生問題是什麼?

( ) 客云:「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請解釋他對於問題 ( ) 要如何解決?

答案必須標明 ( )( )( ) 分列書寫。 ( ) ( ) ( ) 合計文長限 250 字— 300 字(約 11 行— 14 行)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ㄧ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蘇軾〈赤壁賦〉)

三、引導寫作(占 27 分)

司法院大法官會議做出第六八四號解釋,認定大學生如不滿學校的處分,有權可提起訴願和行政訴訟。臺灣大學李校長表示,依據《大學法》的規定,學校在法律的範圍內有自治權,學生也有很多申訴管道;大法官做出這項解釋,可能造成學校和學生之間關係的緊張。學校是教學的地方,學校和學生之間的關係,應如何維持和諧,避免陷於緊張,而影響教學活動,是學校和學生雙方面都應關心的問題。對大法官的這項解釋和李校長的反應,以你在學校的親身體驗或所見所聞,請 以「學校和學生的關係」為題 ,寫一篇完整的文章。文體不拘,文長不限。

 

99 年學測   第貳部分:非選擇題(共三大題,佔 54 分)

一、文章解讀(佔 9 分)

閱讀框線內王家祥〈秋日的聲音〉中的一段文字,說明:(一)作者對「悲秋」傳統有何看法?(二)作者認為萬物的心境與四季的轉換有何相應之處?(三)「真正的聲音」從何而來?答案必須標明(一)(二)(三)分列書寫。(一)、(二)、(三)合計 文長限 150 —200 字。

 

 

 
 

其實季節是萬物心境的轉換;秋日的天空時常沒有欲望,看不見一抹雲彩,秋高氣爽似乎意味著心境的圓滿狀態。春日的新生喜悅,叨叨絮絮到夏日的豐盈旺盛,滿溢狂瀉;風雨之後,秋日是一種平和安寧的靜心,內心既無欲望也就聽不見喧囂的聲音,此時真正的聲音便容易出現了;秋天似乎是為了靜靜等待冬日的死亡肅寂做準備,曠野上行將死亡的植物時常給我們憂鬱的印象,所以誤以為秋天是憂傷的季節。也許秋天的心境讓我們容易看見深層的自己,彷彿這是大地的韻律,存在已久,只是我們習於不再察覺。

 

 

 

 

 

 

 

 


二、文章分析(佔 18 分)

閱讀框線內的文字,說明:(一)歐陽脩如何藉管仲的言論提出自己的觀點?(二)顧炎武「自己」所強調的觀點是什麼?(三)三人( 管仲、歐陽脩、顧炎武 )言論所構成的文意脈絡,呈現何種論述層次? 答案必須標明(一)(二)(三)分列書寫。 (一)、(二)、(三)合計文長限 250 —300 字。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又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顧炎武〈廉恥〉)

 

 

 

 

 

 

 

 

 


三、引導寫作(佔 27 分)

2009 年8月,莫拉克颱風所帶來的驚人雨量,在水土保持不良的山區造成嚴重災情,土石流毀壞了橋樑,掩埋了村莊,甚至將山上許多樹木,一路衝到了海邊,成為漂流木。

請想像自己是一株躺在海邊的漂流木, 以「漂流木的獨白」為題 用第一人稱「我」的觀點 寫一篇文章,述說你的遭遇與感想,文長不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rryw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